很多人常問成長股到底該看「價位」還是「時機」?
其實兩者都重要,但更核心的是投資人的思維和判斷。
以下我整理出幾個重點角度,讓你在進場時更有依據。
🔍營收獲利或題材發酵
最理想的切入點,就是在市場還沒全面注意到之前。很多時候股價上漲並不是「突然」發生,而是有跡可循的。
公司業績即將公布,下一季預期會大幅成長,如果你能在這個消息發酵之前切入,就能抓到最佳的起漲點。這類時機通常風險小、效率高,因為等數字出來,市場才會全面跟進。當然,也可以在消息公布後進場,檢視股價是否反映過度或還有空間。只是這樣切入,要多留意股價是否已經「漲在前面」。
以今年PPA專案在2月份注意到的 高技(5439) 為例:
高技最大的營收成長動能來自 網通大客戶智邦,帶動 AI 伺服器訂單快速放量,在需求推動下,高技營收一路走高:2025 年 6 月營收年增率飆至 +169%,7 月、8 月連續突破百億元規模,8 月營收年增率近 +200%。這樣的高速成長成為市場矚目的焦點。
公司後續也啟動增資擴廠計畫,一方面滿足智邦既有需求,另一方面也為了迎接可能新增的 台達電訂單。由於高技的厚銅技術正好解決 AI 電源高電壓下的散熱問題,與台達電的合作具備高度互補性。未來在產能到位後,高技的 AI 伺服器業務仍有持續放大的空間。
🔍股價的吸引力
除了時機,價位本身也很重要。問題是:現在的股價到底有沒有吸引力?
所謂「吸引力」就是要看是否還有合理的報酬空間。這涉及到估值判斷,簡單來說,就是相對高低的比較:
- 相對低點:利用技術型態或歷史經驗判斷。例如股價跌到長期支撐,或明顯低於過去平均區間。
- 絕對低點:更嚴格的標準,通常指股價低於未來的合理成長預期。舉例來說,若預估未來營收成長 20%,但股價跌回超低估水位,那就是很明確的絕對低點。
這種情況通常不常見,但一旦出現,就是難得的切入機會。
📊 低檔特定贏家買盤
另一個值得留意的訊號是「買盤」——尤其是 內資主力(可參考週報贏家券商) 或法人。
這些買盤通常不會無緣無故出現,多半是因為公司有基本面支撐,或法人對未來趨勢有信心。
若觀察到特定券商、特定法人連續進貨,背後往往代表已有訊息或研究依據。
這時候順勢跟進布局,勝率通常不低。
在實戰操作上,E大會習慣透過 籌碼分點紀錄,
去追蹤這些券商過往的操作勝率與習性,
判斷他們是偏向 短線操作,還是傾向 波段布局。
如此一來,不僅能判斷籌碼的「來源」,更能釐清這股力量可能帶來的持續性。
🔍法人誤判與停損
不要以為法人永遠不會錯。很多時候法人進場後,股價仍持續下跌,甚至因停損條件被迫賣出。
對一般投資人來說,這反而可能是 錯殺後的機會。以 聯鈞(3450) 為例,
2025 年 6~9 月間,投信連續出現賣超,造成股價一度回落至 184.5 元低點。
但若仔細觀察,基本面其實沒有出現重大轉弱,
反而是在法人停損後,股價築底完成並快速反彈,後續一路攻高至 288 元。
事實上,有些主力會利用修正甩轎,將法人的籌碼洗出;
或基金因贖回壓力被迫賣股;
甚至基金策略上持股檔數調整也都可能造成法人賣超,
這些理由與公司基本面並沒有直接關聯,但卻可能造成股價短期被低估。
重點在於:法人錯誤 ≠ 公司出問題。
只要確定基本面沒有惡化,這類法人賣壓往往正是聰明投資人低接的好時機。
⏳空手等待也是一種策略
投資不只是「買或賣」,有時候什麼都不做,就是最好的策略。
若行情太早還沒發動,或估值太高,與其硬衝,不如耐心等待。
等到訊號明確、價位合理,再一次進場,也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風險。
所謂的「空手」,並不是完全不理會市場,而是觀察、等待,為下一次的進場做準備
🧠E大小結
投資的核心不是每天追漲殺跌,而是懂得 何時進場、在什麼價位進場。
- 有題材與業績支撐,就是好時機。
- 有吸引力的價位,才值得買。
- 看見法人動向,但別盲信,因為法人也會犯錯。
- 最後,別忘了空手等待,其實也是一種投資策略。
把握這些原則,市場再怎麼震盪,你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。
👉 想看更多成長股實戰觀察文章,歡迎加入我的 PPA 訂閱專案。
( LINE公開社群)創造一個互相交流學習的小天地!
( IG instagram)、E 大只買成長股|股票實戰教學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分享到 Facebook、LINE 若要轉載務必附上詳細原文出處!
無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