⭐槓桿型 ETF 的風險很大嗎?什麼情況才該用?
台股創高時,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:「我想買反向或正2,等回檔就賺。」
但槓桿/反向 ETF 絕不是長線存股的工具,它是「短線放大器」。
用對時機如虎添翼;抱錯週期,會變成自動扣血。
✅槓桿/反向 ETF 的底層邏輯
這類商品多以「每日報酬的倍數」為目標(如 +2 倍、-1 倍),因此每天收盤都會進行再平衡。
結果就是:遇到明確趨勢(單邊上或下),績效容易貼近目標倍數;
一旦進入震盪盤,來回擺動會把報酬「耗損」掉,時間拉長就愈明顯。
更麻煩的是,許多槓桿 ETF 追的是「期貨」而非現貨。
期貨換月常見展期成本(順價/逆價),即使標的價格不動,
淨值也可能因換月與管理費而下降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「沒跌多少,ETF 卻越抱越少」。
📉經典教訓:油價跌不到三成,正2 ETF 卻跌了逾八成
以 2020 年油市為例,布蘭特原油從約 70 美元滑落到年末約 50 美元,跌幅不到 30%。
市場上某檔「布蘭特油正2」ETF,同一段時間卻從約 28 元一路滑到 4.35 元,跌幅接近 84%。
原因不是油價崩毀,而是「每日倍數再平衡+期貨展期成本」疊加,長抱自然被侵蝕。
👀什麼時候可以用?什麼時候一定不要用?
可以用(短線工具):
• 對趨勢有把握、預期短期有明顯方向(如事件行情、避險需求)。
• 操作期以「天/週」計,不與它談長期。
不要用(長抱地雷):
• 震盪盤、走勢反覆;
• 想存股、領息、放著不管;
• 折溢價明顯失真、成交量稀薄的商品。
進場前必查 5 點清單
-
折溢價:盡量挑折溢價在 ±1% 內,避免高溢價追價。
-
流動性:日均量足夠、買賣價差小,才能順利進出。
-
標的屬性:期貨型就要預期有展期成本,越久越吃虧。
-
時間框架:預設停利/停損與持有上限(多數情境不宜超過一個月)。
-
部位控制:把它當「戰術倉位」,資金比重保守,絕不加碼攤平。
🧠E大小結
槓桿/反向 ETF 是「短線放大器」,不是存股工具。
單邊趨勢用得上;震盪格局最致命。
先看折溢價、再看流動性與期貨屬性,
嚴設停損停利與持有上限,把它當戰術工具,而不是長線部位。
( LINE公開社群)創造一個互相交流學習的小天地!
( IG instagram)、E 大只買成長股|股票實戰教學
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,歡迎分享到 Facebook、LINE 若要轉載務必附上詳細原文出處!
免責宣言
本網站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,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,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。
無留言